静态两面性,有一阴,就有一阳;为一件事物或者说一个系统中的两面性。
即,基本就是这样的几条规律。
以其又是怎么来的?
即,从我们对于一切“物本论”存在和表现的“察同性”上所得出;
存在是因为“空无”的不阻性;也是我们逐渐地开始认识到“空本论”的开始。
以其空本论,我们知道了,想要具有眼前的大千世界,就是需要“空”;无空不有。
但其知道了“空无”,我们也不要忘记“空无”是怎么来的;因为如果一直是“空空空”,那就还是在着相中,那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对这个问题彻底地了解清楚,才造成了我们“着相性的举止”;否则,应该是很正常很普通的一种生活状态。
即,在我们发现“空无”的这个总过程中,是我们对于所看出的事物能够“变出·显现·应化”出来的方式的提出;
而既然,于空无中,一切可以“变出·应化·显现”出来;
可是,再次同时,我们依然是会发现,“空无”是没有能力去做到这点的;它只是不阻不垢性;
那么,于空本位中,我们会发现如果一种事物需要“变出·应化·显现·输出”,则便是也就是会需要有“输入”的这样一种特性在其中。
这里为什么我们要用“变出·应化·显现·输出”这么多的方式去表达;则是因为,变出,输出更倾向于着相的动态变化;应化、显现更倾向于不着相的静态情况;
就是说,我们在“空无”中所研究的这样的一种方式,它是无所谓我们着不着相的;即,动静都是定义;并且也都可以适用。
那么,如此我们就知道了,于“空无”中的,那样一种“变进变出的无有入无间·变通”状态;
继续深入的,我们会发现其中的“阴阳”规律,让其能够得以运用进我们对待事物时的一些看法中。
就是上面所总结出的。
即,熟练的话,推理会越来越快;甚至于一言以蔽之;可能刚开始会很难,但是慢慢就会好一点了;
毕竟,夸张地说,以其世间中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是“若出其中”;
一阴一阳之谓道;好好爱惜我们的文化吧。
继续回到“无有中”;
那么,当阴阳二者“对冲”时,当“无有的阴”对上“无有的阳”;当“无有”对上“无有”时,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
简单说来,就是以其“无有的阴”会相生出“无有的阳”;就好像,无有的阳和无有的阳,对冲;就好像两件物体相互碰撞一样;而就只是无有和无有上的“方向性·相生”问题。
又好像是,磁铁看不见的同极之间相互接触一样。
可,其“无有的阴”相生出“无有的阳”,那么这个“无有的阳”的方向,岂不是会和已有我们确定下来的“无有的阳”方向相同;
因为“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是相生的状态;是相生,所以它们方向相反;可如果这时,“无有的阴”再去相生出“无有的阳”;那么,“所相生出的无有的阳”和之前已有的“无有的阳”方向是会相同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如果方向相同,那么“无有的阳和无有的阳”之间便就没有存在“对冲”的状态;
事实上则为,“阴阳的方向”确实是相反的;可阴阳却也是一炁的往复状态;那么,就是说,“无有的阴”虽然会转化相生成为“无有的阳”,并且方向相反;可“无有的阳”的方向,却是会像往复环绕上一圈后,继续来到“无有的阴”的方向、方位上;如此的,同已有的“无有的阳”对冲在一起;使得“无有的阳”和“无有的阳”对冲在一切;
因为都是同为“无有”的空无状态,所以,我们假想的空间就很大。
而也我们可以去直接查看“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对冲在一起的相生情况;或者是“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阴”二者在一起时的对冲情况;
虽然都是“无有”的一种状况。
事实上,“无有的阳”和“无有的阳”能够对冲在一起的有物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看到“有和无”之间的阴阳关系。
即,能够从“无有”的状态,变成“有”的状态;而不是“有生有”的模型情况。
因为,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本来所相生的就是“有物”状态。
而也,此时,我们不要去思考和不要去想“作用力”;
因为“力”的概念已经被我们用“空无的无有”道体抹去了。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说“力”就不能够存在,力是为很好的理念,它帮助我们解决了那么多的生活难题;它是我们另一种对待自然的思路想法。
只是,眼前,我们为了探究一下,自然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才引出了“无有的阳和无有的阳”那种相互作用。
即,面对不同的事物形象,使用不同且与之对应的思维理念。
“无有的阳(阴)”和“无有的阳(阴)”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为是“无有”,所以,这里的阳和阳或者说“阴和阴”之间是没有作用力的,即,我们看不到它们彼此冲突在一起;
即,它们二者两两在一起时,不能够形成干扰;就好像“波”一样,波和波之间是互不干扰的,只是彼此发生作用,叠加干涉。
那么,此时,就是说“回到无有中”;
“阳和阳”之间的无有作用;其我们根本无法看见;
但是,这却不妨碍我们对其加以接下来所发生的情况判断;为什么呢;
因为“阳是会生阴”的;
那么,就是说,当“阳和阳”要彼此接近时;其便是会有彼此各自“相生阴”开始将其“往复·渐变拉回”;
因为在空无中,我们暂时可以抹去对于时间的概念,而就只是作用于它的(方向)变化中。
因为“阴阳是不异的”,它们能够构成类似于圆环一样的模型情况,是因为“方向性产生了渐变”;
以及,自己一炁的渐变向心方向性,使得“阴”渐渐曲进了“阳里”;但其“阴和阳是不异且反向的”,阴渐渐曲进阳里;
那么,此时所“曲进阳里”生成的这个圆环,以其我们是否就可以暂且理解为“顺时针”方向;
而“阴曲阳里”的顺时针方向;我们又知道,有一阴就有一阳;
既然,此时有“阴曲阳里”的顺时针方向;那么就是会有一种方向的“阳曲阴里”的“逆时针”方向的圆环与之配合。
即,此时的这两个“阴阳”圆环也是要去进行“相生”的;因为阴阳是同一系统中的无分状态;有一阴就有一阳,并且二者重合,只是方向相反;为纠缠的无有一体(一炁)两面性。
以其,我们要知道“阴阳”都不是直线;是会往复的曲线;暂时无所谓它们的曲率。
那么,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先搞清楚“阳”是什么,而“阴”又是什么;准确来讲,就是“阴阳”各自曲成的“方向”;后续再搞清楚,阴阳分别可以代表什么。
阳:变出,向外,向上,向表;
阴:变进,向内,向下,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