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关于民国的一些汉奸

担任伪北大校长后,钱稻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自己的叔叔钱玄同出山。

北师大迁往西安时,身为师大国文教授的钱玄同因百病缠身,不得不留在北平。他虽有留日背景,但终日闭门谢客,侄子请他出山,也被他打出门去。为了明志,钱玄同将名字改回自己的原名“钱夏”,用“夷夏之辨”的典故,表明不做“顺民”。

1937年9月19日,旧历中秋。钱玄同日记记载:“‘倭寇特令全市商店挂灯结彩以志庆祝。藉纪念东方文化之佳节也。

当时的北平城到处都是倭寇特务,对各界人士进行监督抓捕,这些倭寇特务,有的剃光头,穿长袍,他们参加各行各业,还去考入华夏大雪学,考入学校时用的是华夏人的姓名,每人说一口流利的华夏话。只是后来才渐渐被人知道他们是倭寇人。每个行业都进入了这些特务,使得人人自危,害怕突然被抓!

北大教授马裕藻因年迈和患高血压未能转徙内地,北大指定他和周作人、孟森、冯祖荀四位教授留守并照看校产,时称“北大留平四教授”。后周作人投敌,倭寇数派周去请马裕藻出山,都吃了闭门羹。由于周作人屡来,最后马裕藻的幼子奉父命对周说:“我父亲说了,他不认识你。”

小主,

马裕藻的学生张中行说,老师坚信华夏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

“留平四教授”中的另一位——孟森,因研究宣统元年测绘的《俄蒙交界图》被倭寇人盯上了。倭寇上门,《俄蒙交界图》也被掠去“收藏研究”,孟森气愤至极,英年早逝。

日伪遍访知名人士,为“东亚共荣”充场面。而知名人士则各出奇招,拒绝合作,如京剧界的程砚秋、齐如山,艺术界的齐白石、李苦禅等。

虽然躲开了倭寇人,但谁也躲不过经济这只无形的大手,北平经济的崩溃,将每一个人拖入了痛苦的泥潭。

为了维持生计,当初“为书而留”的陈垣,不得不忍痛变卖自己珍藏的几部大书。辅仁教授为糊口,则往往是在“晓市”卖掉自己心爱的图书,换得粮店配售的每天187克的混合面。

辅仁大学的校长、教授尚且如此,那些脱离于高校、无以谋生者,如北大教授缪金源,则全家每日只喝一顿粥,到了夫妇饿死的境地。

被视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在政治恐怖与贫困的双重压力下,大门紧闭,就是他们最后的尊严。

遇刺后的周作人,衣服上留有弹孔。

“当尽其一技之长”

还有一些人,表面上委曲求全,却采取了更积极的抵抗方式。

倭寇占领北平后,面粉价格飞涨,几个月内就从每袋二元涨到几十元。天桥有两个说相声的在演出时提到此事。甲说:再过一年就好了。乙说:再过一年还不得涨到几百元一袋?甲说:再过一年老百姓都饿死了,一元一袋也没人买了。

倭寇人听了大怒,把这两位抓了进去。他们被放出来以后,还是拿面粉逗哏。甲说:以后面粉就便宜了,两毛钱一袋。乙问为什么这么便宜,甲说:袋子小了,跟牙粉口袋似的。倭寇人听了还是不高兴,不过没再抓他们。这也是一些人抵抗倭寇的方式,不能正面刀枪,但是也得抵抗倭寇。

当时伪汉奸组织‘新民会’编印了一本教科书,教此课的老师叫大家把课本放在课桌上,讲的却是唐诗、宋词。一次教官突至,老师从容地边擦黑板,边令大家默写岳飞的《满江红》。音乐老师也不教课本上的日伪歌,却低声教唱世界名曲。教官一来,老师立即弹起了风琴,高歌倭寇民厌战歌曲《荒城之月》。每个行业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和倭寇进行对抗。

一批尚无一技之长的中学生,仅凭着青年特有的孤勇,把锄奸的枪口,对准了当时的北平学界领袖周作人——1938年2月,周作人参加了日伪召集的座谈会,已有他要出山、担任伪北大校长的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