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最终对决与新生曙光

在东北大地,除了建州,其余地区皆已沐浴在解放的曙光之中。建州,这座被战火笼罩的孤城,宛如黑暗中的最后堡垒,满清残余势力在其中负隅顽抗,做着最后的挣扎。此时的建州城,仿佛一座巨大的牢笼,将洪承畴、范文程、孝庄太后、小福临皇帝以及那五万残军困于其中,四周则是民义军密不透风的包围圈。

建州城外,民义军的营帐连绵不绝,宛如钢铁长城,将建州城死死围住。士兵们精神抖擞,士气高昂,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决心。营地里,武器装备摆放得整整齐齐,崭新的枪炮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仿佛在等待着发出致命一击。民义军的将领们日夜商讨作战计划,他们仔细研究着建州的地形、满清军队的兵力部署以及可能的突围路线,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满清虽已是强弩之末,但他们困兽犹斗,必定会拼死抵抗。我们必须谨慎行事,制定出最为周全的作战计划,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一位中年将领皱着眉头,表情严肃地说道。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指出满清军队可能的防御重点和薄弱环节。

“没错,我们不能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机会。但同时,也要尽量减少百姓的伤亡,避免对建州城造成过大的破坏。”主帅点了点头,目光坚定而深邃。他深知,这场战斗不仅关乎着东北的彻底解放,更关乎着无数百姓的未来。

在作战会议上,将领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紧张。有人提议集中优势兵力,从正面发动强攻,以雷霆之势突破满清的防线;有人则建议采用迂回战术,从侧翼包抄,切断满清军队的退路;还有人提出利用火炮进行远程攻击,先削弱敌人的防御力量。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分析,主帅最终决定采用多种战术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出击。

“我们先以火炮对建州城的防御工事进行一轮猛烈的轰炸,摧毁他们的部分防线和火力点。然后,派遣精锐部队从正面发动佯攻,吸引敌人的主力。与此同时,另一支奇兵从侧翼迂回,绕过敌人的防御工事,直插他们的后方,切断他们的粮草供应和退路。最后,再集中兵力,对敌人进行全面围剿。”主帅详细地阐述着作战计划,眼神中透露出自信和果断。

将领们纷纷表示赞同,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开始进行战前的准备工作。士兵们忙着检查武器装备,擦拭枪炮,装填弹药;后勤部队则加紧筹备粮草和物资,确保前线的供应充足。整个营地充满了紧张而忙碌的气氛,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建州城内,满清军队则是另一番景象。士兵们士气低落,满脸疲惫,眼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他们穿着破旧的铠甲,手中的兵器也大多残缺不全,与民义军的精良装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洪承畴表面上每日在城中巡视,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大声呼喊着要与民义军决一死战,可暗地里,他却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东渡朝鲜的计划。

洪承畴心里清楚,凭借眼下的兵力和局势,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的民义军正面交锋,无疑是以卵击石。朝鲜国力相对弱小,军事防御薄弱,且地理位置近海,便于逃窜。只要能东渡朝鲜,占领这片土地,凭借当地的资源和地理优势,或许还能与大明共和国长期对峙,寻得一线生机,苟延残喘下去。

他秘密召集了几个最为信任的心腹,在营帐中压低声音,神色凝重地布置任务:“你们速去沿海一带,用我们积攒的金银财宝,不惜一切代价招募可靠的船工,购置大型船只。此事关乎我军生死存亡,动作务必隐蔽,切不可让民义军察觉分毫。”亲信们领命而去,身影迅速消失在夜色之中。

与此同时,洪承畴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将建州城内的金银财宝、粮草辎重秘密转移。他深知这些物资是日后在朝鲜立足的根本,每一份都至关重要。为了不引起士兵们的恐慌和猜忌,他亲自挑选了一批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士兵执行搬运任务,并向他们许下了丰厚的回报。那些被强征来搬运物资的百姓,心中满是愤懑,却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在士兵的监视下默默劳作。

汉八旗军队中,已有不少士兵听闻了一些风声,私下里议论纷纷,军心愈发不稳。但洪承畴平日里对待士兵还算宽厚,从不随意打骂,在军中多少积攒了些威望,这才勉强维持着军队表面的稳定。他偶尔会来到士兵中间,安抚着他们的情绪:“兄弟们,再坚持坚持,等熬过这段时间,咱们就有好日子过了。”士兵们虽然心中充满疑虑,但看着洪承畴坚定的眼神,也只能选择相信。

此时,孝庄太后的营帐内,气氛凝重而压抑。孝庄太后坐在榻上,脸色苍白,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她知道,满清的命运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自己和小福临皇帝的性命也危在旦夕。

“母后,我们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小福临皇帝焦急地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哭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别急,哀家已经想好了对策。”孝庄太后安慰道,但她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无奈和绝望。她心中明白,自己所谓的对策,不过是最后的挣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