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青春消亡史

销售那些事儿 侍晓禹 1694 字 2个月前

“老刘,这小伙子不错,要不带你们那条线上去?”有人起哄道。

那位被叫作“老刘”的一方面负责人,恰好驻足在这位备受”青睐“的小青年面前,上来第一个问题就是:“小伙子,老家哪里的?”

小青年有点犯愣。

初来乍到、尚且青涩,他哪晓得对方问自己老家在何处的深意,只是据实而答:“老家启东的,现居住地是在南京。”

这位负责人听后皱皱眉头,迷惑的眼神里仿佛跳跃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启东?启东是哪里?是市还是县?”

小青年解释说:“南通启东,南通的一个县级市,海安、如皋也都是县级市。”

“这样啊......蛮好蛮好。”负责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笑,有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后,便扭身走到了另一位同学面前,仍旧不厌其烦地问及刚才的问题,老家是哪里的?这问题似乎对他很重要。

这位同学的回复似乎很令他满意。

他说自己是贵州毕节纳雍县的,既是老家也是现居住地。

对方又问到了他父母的情况,是在老家务农,还是在外地打工。

他说,父亲在郑州的富士康电子厂里工作,之前是流水线工人,最近改做质检了,想让母亲也过去。

母亲不想来,说是来了以后,家里的地就没人种了。时间一久,地就荒废了。

这位颇有些”谢顶“危机的负责人听了以后直点头,忙不迭的如捣蒜一般激动不已,眼里似乎充尽了说不完的感动和认可。

不知道这位同学的哪句话戳中了他的心窝,仿佛只要再多说几句,他那不值钱的眼泪水就要如决堤的黄河般一泻千里了。

他同样是拍了拍这位同学的肩头,但比较前面那些小青年的态度却是大相径庭。

他就好像是一位庞大家族里最为德高望重的长者一般,用极具期待和寄予厚望的眼神,看着眼前这位初出茅庐,尚未遭受到社会毒打过的晚辈后生,富有深情地说:

“小伙子真不错,看上去就是个踏实能干的人,将来肯定错不了......这样,你待会儿跟我走,将来好好干,成为你爸爸妈妈未来的希望。你努力了,他们将来也能少辛苦一些......你拿着你的行李,去那辆面包车那儿等着,车牌号96FM3,一会儿我开车带你上咱们那条线的宿舍,去吧。”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位某线路的负责人之所以没看上前面那个南通启东的小伙儿,是因为在他的认知当中,觉得打小在江苏长大的孩子,多多少少是见过一些市面的,家庭条件不管怎么说,满足小康应该问题不大。

况且南通本身就离上海不远。看这小伙儿的穿着打扮,都还是比较时髦的,鞋是耐克的AJ,外套是三叶草,包是李宁的,浑身上下没一件不是名牌的。

越是这样的孩子,越难去植入一些什么吃苦耐劳、拼搏玩命的思想,人爹妈估计都不指望他能闯荡出什么事业前景来。

出门在外,不惹事儿,老实巴交的,能踏踏实实找个活儿干,别太辛苦,多注意身体,该吃吃该喝喝,也没必要太省,能照顾好自己,就谢天谢地了。

这种打小就没为吃喝生活发过愁的小皇帝似的城市孩子,稍微懂点的,思维超前一些的,人家压根儿不听你掰扯,任你把天说破个窟窿,人家也还是那句话,我不,我就不,爱咋咋地。

更有甚者,干脆拿出《劳动法》跟你说事儿。

虽说《劳动法》有跟没有没什么两样吧,可毕竟是秀才遇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