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百年皇朝

他在位时,推行此时尚且不是一般的吃力,可是总归还是仗着开国之威强行完成,但是他的继任者太宗文皇帝高震就没有他这样的威信,虽然也曾不留余力的推行科举等打压世家的事宜,可最后还是被迫妥协,因为他没有父亲高修那样的威望来打压世家,而他当时心中的下一任继任者肃王高棣就倒了大霉,他可是打压世家的急先锋,在朝堂之上可是寒门的代表,可以跟世家抗衡的一股力量。

最后世家胜利了,高棣被迫远走西北牧边,而原定要说亲给他当肃王继妃的安西李氏嫡女也因此时不了了之,更过分的事,文帝还在群臣的逼迫下将这李氏女迎入宫中为妃,李氏女生下儿子高治后当即被立为皇后,而高治也成了太子。如此一来,高棣又如何能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寿文帝一驾崩,棺柩还停在宫中,远在西北的肃王高棣就举旗谋反,席卷西北,两次打大破朝廷合计起来近五十万兵马,一路打进龙城。见高治逃往东都偃城,亦一路追赶,直至偃城城失,高治随即经过封州,逃向虞州,企图利用龙江天险,据江左而立,再伺机收复河山。只是高棣这位大寿第一战神早已将天下杀破了胆,无人敢对之。

最后是被寿廷打压多年的海源徐氏当代家主徐释(大周太傅上柱国大将军虞国公徐正之孙)挺身而出,号召大周以东三州八十五姓世家豪门筹集了十五万大军将天子迎至建邺安顿,然后在虞、封交界的东山口硬拒高棣大军不得前进半步。

恰巧当时又逢草原南下,扣关九原。高棣当机立断决定击退草原再收服河北之后,再南下统一,高治若统治的大寿才得以苟延残喘。

高棣也确实是天生的帅才,九原关一战尽诛五十万草原大军,逼降河北全境,一时间,天下震动。只是高棣恨极了世家,回到龙城还未称帝就开始屠戮世家。

最后高棣经过一番血洗,好不容易压下舆论选择称帝后,又被各大世家耻笑辱骂,气急之下,再次举起屠刀伸向世家,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安西李氏几也是直接被他灭族,这也引起了各地世家的反叛,一时间,高棣治下之地再次烽烟四起,高棣随即忙着平叛,无暇南下。

而高棣的手段也让远在江东的高治起了心思,当即以北伐为借口要求徐释带头征兵征粮,从而引起南中四州的叛乱,再让徐释前去平叛,从而掉入他布下的圈套,徐释与其长子徐直力战而死。

就在高治自以为得计之时,徐释那原本吊儿郎当的次子徐承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联络一大帮徐氏宗族大臣和江东势力强迫高治将原本让徐直之子徐民袭爵的圣旨硬生生的改回徐承的名字,同时联合诸多势力左右朝堂,表现的异常跋扈飞扬。

高治忍无可忍,随即暗中布置,想要调离徐承,然后从南中调兵前来控制建邺,彻底铲除海源徐氏。

徐承将计就计,上书要提朝廷收复河北,就领兵离开,且还在河北打开了一番局面后,迅速调兵遣将杀回建邺,阻击高治所布置的兵马,最后还一举拿下了本不在徐氏势力范围的南中四州,一夜间鲸吞江南,至此,高治彻底均为傀儡。

徐承在鲸吞江南后又很快再次北上,一举拿下大半个河北,还将原本就不属于中原掌控的东北金东大地纳入版图。至此,大周东边和南边都落入了徐承的手中,彼时天下三分,徐承就已得其二,两边的对峙攻守易型。并且完成这些之后,徐承就开始逼迫高治给自己封王。

封王后的徐承当即对还手握关中的高棣两度全面宣战,第一战下封州全境,占据猛虎关,剑指西方。第二战则是夺回了东都偃城,死气了当时天下无敌的高棣。此时,已无人能阻挡徐承改天换日、登基称帝的脚步了。

于是徐承便直接逼迫高治将江山让给了自己,此时,大寿算是亡国了,算起来也就享有国祚四十四年,共历三帝。而高棣一直以来无论是高治还是徐承均不承认过他的合法性,所以,在史书上一直称呼他为肃逆,并不列入大寿国祚的计算,何况,徐承称帝后没几年,也就兵发飞鸟关,一举攻破龙门,进入关中,统一了天下。

当时高棣的继任者长子高旦自焚而死,次子高霸早在徐承攻破龙门关之际就已经被徐承一刀杀了,而三子高统和四子高宁也是逃亡西域,虽说多年后横扫异域再卷土重来,可还是被一战击溃。

而徐承来国之后也身感世家的危害,他自己出身世家,他能夺取高氏的江山,焉知他日没有别的世家有样学样,篡夺他子孙的皇位。

所以,徐承终其一生都在改制,好在他功绩大的没边,且活的够长,所以很多昔日旧朝的弊政都在他手上得到了改良和延续,他的继任者太宗文皇帝徐德也是一样,照着他的路子一直推行。终于在大虞第四任皇帝安帝徐远平的手中实现了徐承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寒门崛起。

安帝时期的官场,寒门出身者已不弱于世家,皆是徐承为首的历代帝王孜孜不倦地推行新政累积而来的福报,科举在安帝时期已经非常成熟,这全赖于徐承开国之初就不断加大投入各地学社的建设,经过几代帝王的坚持,民智大开,寒门学子人才辈出,到了安帝时期,起码明面上已经不弱于世家家学。

世家也终于不再是一个皇朝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但这还不是大虞历代帝王对朝政格局的最高追求,因为他们也没打算完全取缔世家,他们只是想淡化世家,起码在朝堂之上,不会有人因为世家出身就自觉高人一等,但是印在骨子里上千年的骄傲,又岂能说不要就不要的,莫说世家子做不到,就是民间大部分百姓还是推崇世家风骨的,毕竟不可能所有世家都是坏的,也不可能只要寒门出身就是好人,而且为民请命的世家子也一直不缺,而鱼肉百姓的寒门官员也不是没有。所以,纵然寒门崛起,但是在淡化世家的道路上,大虞帝王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主,

可是这条路安帝走不完了,只能留给儿子继续走了。

只是不知安帝是怎么回事,一共二十三名子女,其中儿子就十五人,女儿也有八人,可其中除了继位的徐世贞外却还有十人早夭,均活不过成年,包括安帝连续两任太子的两个嫡子,即长子徐世懋和六子徐世勋,还有次子邺郡王徐世农、七子武功王徐世祺、十子汉雍王徐世智、十一子天龙王徐世桧、十三子偃南王徐世傥、次女也是嫡长女肃国长公主徐诗婉、五女荥城公主徐思韵、六女筦河公主徐佳宁十人。

在世诸子中最年长者为三皇子春临王徐世刚,可惜一心只爱做学问,于帝王权谋之时无甚兴趣,自然不在安帝的考虑之内,便安排他到了崇文阁出任阁主的副手,从此醉心文学,帮国家编书立着也就是了。

四皇子壶山王徐世胜空有野心,却手段拙劣、残暴,不适合为君,安帝甚恶之,早早地便将其打发至封地。结果徐世胜在封地壶山郡飞鹰走狗、欺压百姓,被多名御史多次参奏,安帝随即派人前去调查属实后,将其抓捕回京,削去王爵,然后特意因此建造庶人府,将罪大恶极的皇室宗亲终身囚禁于此,而壶山王徐世胜也是第一位被关押在此的皇族,也是截止目前为止唯一一位。

五皇子湘王徐世冀出身高贵,他的母妃乃津县符氏的嫡女,津县符氏在世家排名中算不上多顶级显赫的门阀,但是祖上自跟随大周海源平王徐盛的大周津县侯符颖起,代代皆以徐氏家臣自居,符颖的曾孙符啸更是辅佐太祖高皇帝徐承扫清寰宇,开创新朝的大功臣,为此还被太祖封为湘国公,死后追封业阳王,身后荣耀至极。算是大虞数得上号的忠臣世家。有了符氏的加持,加上徐世冀自身文武双全,素有贤名,所以,湘王曾经一度是太子人选的有力竞争者。可惜湘王在第二任太子死后,代天子巡视河北之时,不慎感染重病,薨于回京途中。安帝为此甚是心痛。徐世冀生前乃甘凉王,湘王爵位乃是薨后安帝追封。

八皇子东山王徐世兴与湘王徐世冀一母同胞,只是不及胞兄聪慧,人品虽说不差,但是才能确实平庸,加上过于忠厚直爽,所以也不在安帝的考虑范围之内。

九皇子北原王徐世和乃安帝酒后宠幸宫女所生,母子二人一直不得宠爱,单看王号便知,北原乃草原最北边的羁縻州,算是大虞边境中的边境,封到这个地方跟流放无异,所以很明显这不受安帝宠爱的皇子也跟皇位无缘,不但无缘,还很是被嫌弃。

十二皇子徐世贞乃皇后王氏第三个儿子,也就是安帝的嫡三子,自他出生没多久便被立为太子,荣宠至极,安帝驾崩后也顺理成章的登基继位,可惜命短,十二岁继位,十五岁就驾崩,按礼制大虞十六岁便视为成年,行冠礼,皇帝也一样,只有成年后才可亲政,也就是说徐世贞甚至都没有亲政就已经驾崩了。这也是亏得安帝早死三年,否则怕是这徐世贞将会是安帝熬死的第三任太子。徐世贞死后被追谥为简帝。

十四皇子云兴王徐世云和简帝徐世贞同年,甚至两人生辰仅差三天,且徐世云年少聪慧,甚得安帝喜爱,也常携带身边教导,所受的宠爱丝毫不逊色于当时的太子徐世贞,这也导致徐世贞跟他的关系甚是不和,只是徐世贞未及亲政便英年早逝,所以也没来得及找他的霉头,这是他的不幸,这是他的幸运吧。但是徐世云也因为不得兄长简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