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信等叛军头目家眷,则是被直接革职然后流放。
传承数百年之久的魏国公府,则是交由定国公府过继庶子徐康佑继承。
至于在知道了自己的儿子仅剩下被叛军拥立谋反的朱景锭以及侥幸活下来的朱景铿之后,愤怒不已的朱宣堵直接下令鸠杀朱景锭,然后将自己一人锁在太和殿两天两夜。
在朱宣堵再次出来的时候,跪拜在宫殿外的群臣以及朱景铿等人,看到的是一个须发皆白,苍老了数十年的老人。
这一次朱景锭以及丰台大营的叛乱,毫无疑问是给朱宣堵相当大的打击。
而朱宣堵仿佛也不在意自己的变化,而是直接将拿在手中的一卷黄绢,交给作为司礼秉笔太监的乐兴:“宣读吧。”
伴随着乐兴接过这一卷黄绢,并且宣读之后,朱景铿成为了太子。
而这一次叛乱的相应善后事宜,则是交托给朱景铿以及群臣处理。
对于朱宣堵这么“不负责任”的做法,一些文武大臣其实很想劝谏。
不过在想到了这一个事情确实是过于打击朱宣堵之后,他们也闭口不言。
朱景铿内心之中其实也是相当惊喜——惊的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这一个安排,喜的是这一个事情要是做好了,那么接下来,这一个帝位继承者的身份,也可以说是舍他其谁?
所以,朱景铿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于这一个机会,他既然是不想放过,也不可能会去错失。
毕竟,作为皇子的人,谁对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没有想法,大抵上就是自欺欺人。
……
三年之后,几乎不再上朝理政的朱宣堵病死。
朱景铿从“立皇帝”的身份再一次进行蜕变,成为了这一个已经颓颓老矣的帝国的君主。
虽然他并非是最好的储君人选,但是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他已经成为了唯一的人选。
十多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叛乱也逐渐被人所“遗忘”。
正在对着锦衣卫以及东、西厂提督等人咆哮着的朱景铿,并不知道的是,一个将会走上葬送大明帝国之路的人,带着他的宝贝女儿踏上天津港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