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完,神色自若地站在原地,丝毫不见慌乱。
学堂内再次安静下来,几个弟弟面面相觑,心中暗暗佩服朱雄英能在如此刁难下对答如流。
先生眯着眼盯着朱雄英,显然对这个回答挑不出什么错处。他嘴唇动了动,正要开口,朱雄英却先一步补充道:“不过,先生,学生以为,文章义理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道理运用于现实。若光记住了经义,却不知如何治国理政,岂不是空谈?”
这一番话说得既有理有据,又带着几分不卑不亢的锋芒。先生被噎得脸色微微一变,半晌才开口:“太孙殿下,说得倒是不错,但学问的基础还是背诵经义。这些道理若连背诵都不熟,何谈运用?”
朱雄英不卑不亢地回道:“先生教导得是。学生会补上背诵之功,但学生相信,若能以天下百姓的实际所需为切入点,学问便能真正为治国所用,而不只是停留在纸上。”
朱雄英侃侃而谈完《汤誓》大义,自觉发挥不错,正准备坐下松口气,却见先生李时中微微眯起眼,嘴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太孙殿下果然聪颖,三言两语便能将大义总结得如此清晰。”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既然殿下如此熟悉《尚书》,可否为本师再解一解何为以德配天?”
朱雄英原本已经放松的身子微微一僵。
他知道“以德配天”这一典故,甚至还能背出书中的原文,但若深究起来,这可是个十分讲究的题目,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李时中的圈套。
更何况,这分明就是针对自己的又一次刁难!
他看了一眼站在讲台后,双手拢在袖中的李时中,又瞄了瞄朱允炆,后者冲他投来一个担忧的眼神,显然也看出了先生的“险恶用心”。
朱雄英垂下眼眸,快速地在脑海中梳理着对策。
他知道,若直接背书或公式化地回答,难免会被李时中抓住话柄;可若答得太过创新,李时中很可能还会挑刺。
思来想去,他决定换一种方式,既不给先生挑错的机会,又要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