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阎庆俞一行人再次来到机械厂。
“昨天我想了一晚上,1000℃的这个问题应该是有办法解决的!”孙业同站在众人面前,“昨天的那个问题,应该是缺少催化剂的原因,我翻了几本书,找了几个催化剂,挨个试试,总能测出来。”
“不过就算出不来也无所谓,咱们800℃也基本符合要求,大家不要有压力,庆俞的实验基础打的很扎实,咱们现在的每一步,都是在拉开与世界的距离,我们已经领先了!
包括说,即便我们上传高温数据,也是按照800℃的来,慢慢往上补充!大家放平心态,认真做好实验就行。”张景坤补充一句。
阎庆俞怀里抱着样品,重新站到了马弗炉前。
“预热,800℃”孙业同站在旁边,指挥着众人。
张景坤带着两个研究员将炉子的温度慢慢提升上来,孙业同从阎庆俞手上接过样品,随即又让阎庆俞去旁边取过几盒催化剂,“一会听我指挥!”
阎庆俞凝重的点了点头。
温度到达800℃,孙业同将样品放入马弗炉中,“老张,加温,上1000℃,2小时!”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庆俞,准备!”
孙业同突然喊了一声,“准备加硼硅酸盐微珠!”
“收到!”
阎庆俞一脸正色,将硼硅酸盐微珠从中挑了出来。
“老孙,能行吗?”张景坤有些担忧。
“问题不大!”
孙业同回道,“这已经是我算出来成功率最大的催化剂了,其他的都要弱上一些,先用这个试,不成了再说!”
张景坤站在一旁,目光中凝重与期盼共存。
阎庆俞同样如此,这玩意儿,对他来说当真是煎熬。
实验数据他能提供,步骤也可以。可当温度设定突出的时候,他的那些理论与数据,就只能作为基础使用,往深处挖掘,只能是通过个人的经验、积累去试。
可以说,每一次实验本身就是在最佳理论的前提下,去不断改善,调整。
这一点,他相较于孙业同与自家老师,差距如同天堑一般,极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