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几人一看,三大巨头都表示要买,气氛也到这了,无非就是大半年的工资,买了之后,好处还那么多,买吧。
最后又商量了一下,关于负责盯国产飞鸽到货的这个重任,直接就被刘海中愉快的揽了过去。
“既然商量好了,大家伙也该上班去了。”易中海大手一挥,带着院里的人呼呼啦啦出了垂花门。
贾东旭临走前,偷摸的转过身对着刘平安竖起个大拇指,刘平安则是对他点头笑了笑。
“平安,你等我一下,我去拿钱。”
阎埠贵还没忘记刚才溜车的事,直接跑回屋里拿钱去了。
不一会,阎埠贵从屋里跑了出来,把钱往刘平安怀里一塞,推着自行车就跑了出去。
刚才还满院子的人,现在只剩下了自己,95号院易中海这批年龄的工人,算是苦尽甘来,赶上好时候了。
1950年东三省开始工人定级,一年后,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的推动下,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行政区,也先后实行了各自适宜的八级工资制试点。
比如四九城第一机床厂,实际最早在1951年下半年开展,第二年基本完成定级。
很多政策都是先在某地区或某企业试行,在逐步推进,没问题后,最后出台文件全华夏整体统一推进,所熟知的1956年实行八级工制度,其实很多地方或工厂早已展开。
所以在1957年以前参加定级的工人,工资一般都很高,因为那时候七级、八级工没有名额限制,审核机制也没有后来那么严。
特别是1952、1953年参与定级的,手上有一定技术的工人基本每年都能连着升级,三年学徒工出来有可能是一级工,不过更多的是二级、三级工,一到三级都是厂子里考核,四级以上都是由劳动部的有关部门来考核了。
30岁上下有可能是五级工,也有可能是八级工,并不稀奇。一个万人大厂,当时的八级工大概有一百大几十号人,参考孙红雷主演的年代剧《大工匠》,里面有介绍。
到了1958年,这批高级工正当年,工人在连续升级显然不可能了,四级工以下还好说,在往上就极其困难了,开始限制名额,加强技术考核、年限要求等等。
到了1963年劳动部下发了《关于一九六三年职工升级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到了1965年更是暂停升级,以至于到了七八十年代,造成八级工奇缺无比,病逝的加上退休的,只有减量没有增量,后来返聘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