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只发挥了九成九实力

清末的法师 黄文才 3003 字 10天前

他起身,朝他们喊:“过来,把地上这个二愣子抬走。回去好好打工养家,听哥一句劝,江湖打打杀杀什么的,你们这群废物把握不住,没那个能力知道么。”

众人:“……”

郑国华此时匆匆而出。

他看见地上的伤号,看看街口的一群汉子,再看看赵传薪,大概明白过来。

叹口气。

这群人真是傻,也不打听打听就过来玩报仇的把戏。

他见赵传薪脸上露出不耐之色,赶忙上前:“你们还愣着干什么,赶紧抬走。”

众人这才匆匆上前,将刀啊斧子啊什么的,都别在后腰,抬着人还不敢将背后露给赵传薪,是倒退着出的街口。

那个被抬着的伤号就遭罪了,有个人被绊了一下,将伤号扯的嗷嗷直叫。

赵传薪看的直摇头:“就这,还敢来报仇?”

有人大声嚷道:“咱们去找差佬!”

“去吧,录口供的时候,记得报上我的名号,玄天宗宗主赵传薪!”

那人一个踉跄,再次将伤号扯的嗷嗷叫。

郑国华无语。

“后生……赵掌门,早上好。”

赵传薪笑呵呵:“郑伯,你好呀。”

“进屋,喝茶。”

面包房光线暗淡,赵传薪啧啧有声:“郑伯,你这也没什么品位啊。”

比起他在鹿岗镇的精品店,这面包房简直太差了。

原本,郑国华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还挺客气的。

可一听赵传薪的品头论足,莫名就有些来气:“那赵掌门倒是说说,品位怎么差了?”

“你看,急了吧。”赵传薪很欠揍的说。“货架可以用,但你这柜台里还放面包,难道让顾客绕进去拿面包么?柜台要用玻璃,整块玻璃不行,就像格子窗那样,将玻璃隔出来。”

来到窗户面前,敲敲玻璃:“窗子太小。本来挺白的面包,愣是被这光线照的,像发霉了一样。”

他转了一圈,指点江山。

郑国华越听,脸色就越黑。

他压不住火气:“按赵掌门的意思,老夫这些年生意白做了,一直在亏本呗?”

“做买卖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更赚钱就是赔钱了。”赵传薪老神在在,仿佛是生意场上大鳄:“你这生意做的,不能说差,只能说啥也不是。”

“你……”

郑国华两眼一黑。

狗嘴吐不出象牙来。

顺了顺气,他才冷笑:“那不如赵掌门也给我投资一笔,顺便教教我怎么做生意。”

正好,今天要在这里等消息。

赵传薪随手将一包银元丢在柜台上:“今日歇业,找工匠来,看我教你怎么做买卖。”

他掏出了那块播威牌子,背面透明水晶罩,露出金质机芯的怀表。

看看时间,嗯,来得及。

可见的高速转动的飞轮,这是有形有质的在装逼。

感谢榜一大哥牛掌柜,这表就是他当初给买的。

郑国华面颊颤抖。

拉开柜台上的袋子,里面露出白花花的银元,让他瞳孔一缩。

好多钱!

既然赵传薪真的愿意投钱,那还等什么。

他招呼伙计:“去找泥瓦匠和木匠过来,再去采买一些玻璃。”

伙计很机灵,应声离去。

赵传薪将怀表揣进怀里,不知什么时候手上多了薄实木画板和夹子,以及速写纸。

拉过椅子,妙笔生花。

也就是一转头的功夫,郑国华就见赵传薪已经装备齐全的开画了。

愣了一下,他来到赵传薪身后观察。

要说装潢设计类的图,赵传薪可谓是成竹在胸。

都不用思考,随便在店里转一圈,脑袋里就有了相应的设计。

港岛气候温暖,设计全落地窗一点问题都没有。

不像鹿岗镇,家里不宽裕的人家,根本不敢弄落地窗,冬天烧锅炉用的煤炭量,会让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点勾拉划,下笔如有神,片刻就出雏形。

郑国华看的一愣一愣的:“赵掌门竟然还有这等本事?这是西洋画吧?不对,西洋画也不是这样的。”

反正,这种画法他闻所未闻。

“哎,可惜了。”

赵传薪叹口气。

郑国华纳闷:“怎么了?这不挺好的么?”

赵传薪满脸忧愁:“昨夜身体不适,快天亮的时候又做了噩梦。导致我十成的本事,现在只能发挥出九成九。”

“……”

有句妈卖批不知当讲不当讲。

发挥九成九,你在这跟我装什么比呢?

伙计和工匠没有回来,李梓钰却先来了。

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着妹妹李梓宁。

赵传薪做事专注,他盯着画,并未抬头。

而郑国华因为看的是自己店铺的装修图,也入神了。

如此这般,当李梓钰兄妹俩进来,竟是没人招呼他们。

两人好奇的走过来一看。

此时,赵传薪的画大致上已经成型,只需勾勒细节即可。

他给棚上吊顶,以木方交替成网格形成后现代风的灯架。

货架取消,变成了一侧方形一侧椭圆的柜台,柜台分两层,长条状,支撑只有四根圆木条。

方的一侧贴墙,椭圆一侧延展出来。

这样顾客就能在两边挑选甜品了。

中央还有一个三层的方形货架,也是只有四根圆木条支撑,让出了最大的展示空间。

还有一个柜台,柜台左、右、前、上方都是格子玻璃。只有背面,他给设计贴上镜面,这样看上去空间大了一倍,还能反光照亮里面的甜品。

最妙的是贴近落地窗有一个长条桌,几个高脚椅,有走累了的顾客可以坐着歇歇脚,顺便品尝一下甜品。

其实不管是哪个时代,都不乏小资格调爱好者。

赵传薪充分满足了顾客的这一心理,即便在此时也是时髦的。

就像李梓宁,一眼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