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春水河中的渔产资源之丰富,远超其他地方。
不过,根据本地人这那么多年的传统,一个冰窟窿最多打五网,之后就要换位置。
一方面是过去村子里的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愿竭泽而渔。这一点,有些知青就不怎么遵循,听说还曾因此与当地人发生过争执。
另一方面是,鱼也不傻,一般三四网过后,破开的冰洞位置,鱼群就不经过了。
继续守着,相对不划算,这一点后来的知青们也发现了,渐渐地也就遵循当地每个坑只捕捞五六网的规矩。
这只能说,祖上传下来的一些规矩,还是有道理的。
当然,像陈泽他们这种,直接将窝打到大鱼群上面的,就没什么五网六网的规矩了,这种情况是很难遇到的。
虽说往年也有发生,不过很少,算是比较罕见。
对于本地人来说,这种情况依旧稀罕,但并不至于大惊小怪。
这不是在海里捕鱼,可以撒大网,一网几千上万斤,将所有经过的鱼一网打尽。
冰上打鱼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即使鱼再多,窟窿就这么大,顶了天,全家上阵,也就是能捞个千百来斤,不可能更多了。
像陈泽几人挖的倒斗型冰窟窿,就更蠢了,网根本就撒不下去。
这里就要说一下东北的冬捕方式了。
东北冬捕的方式有很多,张家屯村民用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利用冰孔处与空气接触,在冰层被破洞的一瞬间,有大量的氧气迅速溶于水中,使得局部的氧含量浓度较高。而动物在缺氧状态下,都有趋向于氧气的本能,因此,就会一时间快速向冰窟处集中。
当然,这种方法虽然符合当地人的习俗与当地的环境,但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在冰窟打开以后,捞不了几网,鱼儿就不过来。
有可能是氧气在水中大范围扩散,达到局部平衡;也有可能是鱼儿的群体效应,头羊效应,使得鱼群改变路径;但具体是什么原因,就连本地人也说不清楚,也都是众说纷纭,不同的人,能给出不同的见解,却没有较为统一的答案。
其实,后世提起冬捕,人们最为常见,或者说热度最高,其实是“传统大拉网捕鱼法”
方式和在海中捕鱼撒网是差不多的,不过,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是直接将网抛进海里,另一个则需要想尽办法将网铺到冰下面。
其原理是:在厚厚的冰层下面“穿杆引线”,将渔网分左右两面向前牵引,两个杆后面的线牵引着渔网从下网口开始在湖面上画一个大圈,最终在出网口合拢。
具体步骤分为三个:
第一个步骤是打眼,打眼,正是正常理解的那样,在冰上打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