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
[病案]郭某,女,13岁,学生。1977年11月30日因"腹痛、食欲减退4个月,厌食7天"来诊。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呈阵发性,程度不剧烈,与进食无明显关系,同时伴有食欲减退,每日进食量较前减少约1/3。近7天来症状加重,出现明显厌食,完全不能进食和饮水,并伴有明显消瘦,体重较前下降约5kg。同时出现腹泻,每日3-4次,为稀水样便,无黏液脓血,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曾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输液治疗7天(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
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个人史:平素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优秀,近期因升学压力较大。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60mmHg。体型消瘦,皮肤干燥,弹性稍差。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隐血试验均未见明显异常。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内。腹部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提示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结合患者近期存在较大心理压力,考虑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
[治则]健脾疏肝,通调肠胃,止呕安神。
[取穴]针刺肝俞、脾俞、百会、膻中、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章门、神门、三阴交,用中等度刺激,留针20分钟,初诊时曾针刺四缝放血。经针刺四天后患者厌食除,痊愈出院。
[评祈]患者因长期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加之寒邪内侵,致使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腹痛、厌食等症状。从中医病机分析,此证属气滞郁结,肝气犯胃,寒邪内滞。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脾胃为后天之本,肝气犯胃则胃失和降;寒邪内滞则阳气受损,运化失常。故治疗当以疏肝理气、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原则。
治疗采用背腹部俞募相配之法,此乃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应用。具体取穴配伍如下:
1. 脾俞配章门:脾俞为脾之背俞穴,章门为脾之募穴,二穴相配可调补脾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2. 脾俞配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与脾俞相配可振奋脾胃之阳,温中散寒,恢复脾胃功能。
3. 中脘、足三里、天枢:此三穴相配可通调胃肠功能,中脘调理胃气,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天枢为大肠募穴,三穴合用可升清降浊,和胃止呕止泻。
4.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可开胸脘之郁结,宽胸理气。
5. 肝俞:为肝之背俞穴,可疏肝理气,调养阴气。
6. 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二穴相配可扶助脾胃后天之本,以资生化之源。
7. 百会:为督脉要穴,可升清阳,与足三里相配可调阳明之脏腑。
8.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可镇静安神,调节情志。
9. 膻中:为任脉要穴,可宽胸降气,调理气机。
如此配伍治疗,可使肝气疏泄,气机调畅;胃肠功能恢复,升降有序;脾阳得振,运化功能健全。诸穴相配,共奏疏肝理气、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之功,故而厌食之症得以治愈。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2. 饮食调理:宜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油腻之品。
3. 生活规律:保持作息规律,适当运动。
4. 疗程安排:建议每周治疗2-3次,10次为一疗程,视病情调整。
通过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脾胃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