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朝的街市上,各类茶楼、街头的小摊前甚至工坊内,都有人聚在一起讨论着日报和礼报的内容之争。
“你们听说了吗?王恒之王老先生亲自发文章那事。”一位商贩在自家摊前朗声说。
“我是觉得,祝英台什么女扮男装混入书院的戏,真的有些不合适。当时看戏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太好,毕竟书院当中全是些男子,一个黄花大闺女怎么好和一群男人一起生活?”
“老李你可真是善变,前些日子还说祝英台敢爱敢恨,如今一篇文章就让你改了主意。”旁边来买菜的关大娘闻言撇了撇嘴,语气中满是不满。
“你倒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人家说女子不应该去学院,我们就得认命?”
关大娘在一年多源源不绝的药物滋润之下,身子已然好了许多,几个月前就能从床上起身,现在虽不能久站,但是早上出门买买菜,在家中做菜收拾家务倒也不是难事了。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女儿关晴的努力,若是关晴真的认命了,他们哪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
而且关晴靠着自学日报上的字,如今也能看懂大部分文章,他们工坊的大管事知道了以后,考察了一番她,让她做了工坊的管事之一,手底下管着几十号人呢!
见证女儿靠自己的努力,短短一年走到如今地位的关大娘,对于同样勇敢的祝英台更是无比欣赏。
她一连看了三场《梁祝》,就是为了去看祝英台,如何能认同女子需得认命,要遵循古礼不得入学堂的破规矩?
那卖菜摊贩还以为自己的说法能得到不少人的赞同,却不曾想到来买菜的都是些女子双儿们,他们经过一年多读报看报,见识和思想早已与之前大有不同。
听到关大娘和其他来买菜的姑娘双儿们在他摊子面前滔滔不绝的反对之语,那摊贩只好举起手求饶道:“各位姑奶奶们,是小的说错了,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