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月球基地

“但时间如此紧迫,能成功吗?”有人担忧。

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激烈的讨论,长老院决定全力支持这一计划。

长老院的各个会议室里,气氛紧张而严肃。专家们围绕着相关方案进行着激烈的争辩和深入的探讨。

龙科院的各个实验室里,一片繁忙景象。科研人员们在苏然的带领下,将重点放在了对高温超导体的再加工上。他们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实验,尝试实现从-192 到 500 度全温度的常温超导。

实验过程中,机器 24 小时不停机地运转。科研人员们轮班坚守,眼睛紧紧盯着各项数据的变化,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次的参数调整,每一次的设备优化,都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决心。

“加油啊,大家!”有人互相鼓励。

时间一天天过去,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但就在距离月球被撞击还剩下不到半年的时候,实验室里终于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他们不仅成功实现了常温超导,还研究出了能量定向输出技术,推力达到了惊人的 1000 兆焦耳,足以推动“希望号”达到 1%光速。

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张华、林悦、王昊和赵晓萱等天体研究小组成员也没有闲着。他们继续密切监测地球碎片的动向,为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提供更多的天文数据支持。

“希望号”的动力换装工作随即紧张有序地展开。技术人员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在“希望号”主轴后,把原来的火箭发动机换成了由两台核聚变发动机。同时,还准备了 40 余台核聚变发电机为主城做准备。备件核聚变发动机已经安装到位,只待加注燃料。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技术人员对每一个零件都进行了反复的检查和测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而且,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

“千万不能出岔子,这关系着所有人的命运。”一位技术人员说道。

当一切准备就绪,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希望号”的全新起航,期待着它能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新的希望。

在这紧张的一年里,月球基地的科学家们不仅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其他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果。

他们全力收集着珍贵的氦 3,最终成功收集到了 10 万吨。这些氦 3 足以供“希望号”运行 2000 年,为未来的漫长旅程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他们还收集到了其他稀有金属,存储量日益丰富,为未来的能源利用和科技发展积累了宝贵资源。

在植物研究方面也有了重大进展。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良,终于研究出了更适合微重力环境的作物。“希望号”上的自产食物不仅实现了完全自给自足,甚至还有数千万吨的结余。

地球碎片逼近月球的威胁如同一把利剑高悬在众人头顶。为了应对危机,月球上的提炼工厂(登陆舰)和实验基地已经被拆解,相关设备和物资被运抵“希望号”,人员也纷纷撤到了“希望号”。

“希望号”转向启动后 3 小时,月球被地球碎片击中的那一幕,宛如末日降临。